听一曲原汁原味的海菜腔、观一场精彩绝伦的花腰女子舞龙、看一段民风淳朴的阿细跳月、赴一场烟火味十足的哈尼长街宴、做一个紫陶艺术品……在红河,这些难忘的非遗体验,都是游客美好的旅行记忆片段。

近年来,我州各地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背后的故事、传承非遗项目基因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发展路径,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扩大“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资料图】

非遗文化让游客“留下来”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不仅丰富旅游供给,也激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以前在节庆活动才能看到的非遗表演,如今在我州许多景区已成常态化节目。建水县金临安茶苑推出的《建水小调》《彝族沙莜腔》《花灯》《彝族烟盒舞》等非遗项目表演,已成为建水非遗的闪亮名片;石屏县李怀秀李怀福非遗传习所的石屏海菜腔表演更是好评如潮……在红河,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感受非遗,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

今年春节和“五一”假期期间,我州各县市开展了精彩的非遗活动。在河口县举办的2023年中越跨国春晚暨边民大联欢活动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烟盒舞、省级非遗项目彝族民歌和哈尼族传统舞蹈地鼓舞、州级非遗项目彝族(花腰)女子舞龙等节目精彩上演;个旧市举办非遗摄影作品流动展及非遗法规条例宣传活动、非遗技艺类特色项目展示,让市民、游客参与交流互动;蒙自市开展的非遗展演暨作品展示活动,充分展示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彝族服饰、蒙自年糕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和传统手艺作品……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使游客充分感受到红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游客“留下来”。

“没想到能体验到这么多非遗项目,我们在建水亲手做了一个紫陶茶杯,在元阳听到了哈尼古歌,这些都非常有特色,让人印象深刻。”四川籍游客高瑾告诉记者,“这是一场别样的民俗文化体验之旅,玩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新花样,感觉这趟旅行很值。”

多举措助力非遗传播

近年来,为让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州多措并举助力非遗传播,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18年,我州颁布实施《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条例》,促进非遗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强化对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档案的整理,开展传承人抢救性录制工作,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获评全国优秀项目。

我州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传承项目的展览、演示、研讨等活动,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传承非遗文化。做好各级传承人的传承经费补助工作,根据传承人考核情况,足额发放传承补助,其中,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州级传承人补助从2016年起提高至每人每年2000元。

为有效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州不定期举办非遗技能培训、比赛来守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提升各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同时,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非遗、了解非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传承人后备力量建设,力求让更多非遗走进大众视野,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非遗为文旅发展添动能

我州非遗家底丰厚,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196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86项、州级190项、县级904项;各级传承人1995人;非遗传承场所163个。

非遗文化与文旅融合,使非遗传承如虎添翼。弥勒市西一镇起飞村委会红万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作为西南地区彝族阿细人传统民俗文化形态较为完整保存的村落,多年来,红万村通过举办彝族“阿细祭火节”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起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武林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阿细祭火节’活动除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外,还增添了民族团结进步等新内涵,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州积极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成为重要旅游资源并获得关注。

借助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城、传统村落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力量,我州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建成元阳哈尼小镇、弥勒可邑小镇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镇(村)。同时,以哈尼族“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为契机,挖掘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开发创新民族节庆旅游项目,举办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

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去红河做生活家”红河州文旅形象宣传片上线新闻发布会暨2023红河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我州发布了10条精品旅游线路。这10条线路充分挖掘红河的民族文化、自然美景、人文历史等资源,让非遗资源植入更多的文旅场景,形成非遗项目向旅游业态、场景、创新的转化,为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点燃新引擎、增添新动力。

未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将在红河与非遗不期而遇。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卢秀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