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24日,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我省毒品犯罪案件总数呈现下降趋势,毒品犯罪案件的重刑率较高,且重大毒品犯罪案件涉案毒品数量显著增大。
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全省法院审结毒品犯罪案件883件,生效判决861件1481人,给予刑事处罚1477人,其中给予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574人,毒品犯罪案件重刑率达38.8%,比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高出近30个百分点。
其中,省法院受理毒品犯罪案件69件184人,公斤级以上毒品犯罪案件51件,占省法院全部毒品犯罪案件的73.9%。判决生效52件124人,给予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110人,省法院毒品犯罪案件重刑率为88.7%。
据介绍,当前境外和境内毒品问题交织、传统和新型毒品危害重叠、线上和线下毒品交易互渗等问题日益突出,受境外毒品渗透和国内市场需求多种因素的影响,我省毒品犯罪的特点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毒品犯罪案件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毒品犯罪案件的重刑率较高。毒品犯罪案件的被告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罚的重刑率,较其他类型犯罪案件的重刑率偏高,一方面反映出毒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高,另一方面也充分彰显人民法院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的坚定决心。
重大毒品犯罪案件涉案毒品数量显著增大。近年来,我省毒品犯罪案件的数量由公斤级发展到几十公斤级。2017年至2021年,省法院审理的公斤级以上毒品犯罪案件190余件,公斤级以上毒品犯罪案件在省法院受理的全部毒品犯罪案件中的占比超过了50%。虽然整体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但个案毒品数量不断上升的危害应引起警惕。
从毒品犯罪案件的罪名看,我省毒品犯罪罪名相对集中,主要以贩卖毒品和运输毒品为主,占到毒品犯罪案件总数的90%左右。
涉案毒品类型较为单纯,仍以传统毒品海洛因和甲基苯丙胺为主,其他毒品如摇头丸、氯胺酮、麻古、美沙酮、咖啡因,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神仙水”“僵尸粉”“上头电子烟”等新型合成毒品少见。
地域性特点明显,大宗毒品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兰州和临夏地区,且以临夏籍外流人员从西南边境向我省境内贩运的途径性较为明显。涉案人员大多为无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毒品犯罪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家庭式、乡邻式犯罪增多,方式更加隐蔽,手段多变,被告人反侦查意识和能力增强,侦查机关取证困难,审判机关需以证据定案的难度加大。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沛洁